你的位置:江苏快三最准方案 > 新闻动态 > 比屏蔽力更重要的是:允许万物穿过自己

比屏蔽力更重要的是:允许万物穿过自己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0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图片

你好,我是内容创业10年的富叔。

有读者曾向我提问: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将“不着相”运用到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中,是否需要具备一定的“屏蔽力”?是否要设立个人边界?

我回答说,这无疑是肯定的,屏蔽力是自我保护的第一道防线,它帮助我们避免外界的负面影响。

然而,近期我在自我思考时认识到:屏蔽力虽然重要,但并非最为关键的,深入到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中,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做到“允许万物穿过自己”。

“允许万物穿过自己”是什么意思?

我在网上看到一张图,它形象地展现了这一概念——

“允许它来,允许它离开。”

图片

这看似简单的句子,其实暗藏深意。

这种“允许”的态度,并非只是宽容或接受,而是一种更加超然、豁达的生活方式。

它不仅仅是面对生活中的“接纳”而已,它涉及到一种生命的流动性和顺应性,是一种能够真正解锁生命潜力的存在方式。

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能够感受到更高维度的生命力。

与其说它是屏蔽力的延伸,不如说它是一种更高效的生命状态——破壁省力。

通过不强迫自己去抵抗一切,我们反而能以最少的能量去应对万象的流转。

睡前原谅一切,醒来便是重生,也是这个道理。

图片

屏蔽力的作用与局限

屏蔽力,无疑是生存的必备策略之一,它帮助我们抵御外界的不良影响,保持自我的边界和独立。

然而,过度依赖屏蔽力,却容易陷入一种“抗拒”状态。

就像筑墙保护自己,虽然短期内可以防止外界的干扰,却也在限制自己的视野与成长。

它为了保护一个想象中不被侵犯的自我或一种理想状态,选择剔除掉外界,会导致我们选择性失明,无法看到事物的全貌,或接收到重要的反馈信息,这几乎等于让我们主动或被动地阻碍了成长。

想想那些因一次失恋而封闭自己,或者因为一场背叛而不再信任他人的人。

他们的内心是被伤痛所捆绑,变得愈加敏感与防备。

但与此同时,他们也将自己封锁在了一种狭小的生命格局中,无法触及更广阔的世界与心灵深度。

正如水流过管道,我们无法强行阻挡,但如果我们试图长时间封闭心灵,那些可能带来成长的“洪流”也会被排除在外。

在屏蔽掉的信息、感受或体验中,那些可能包含着再度成长的契机、重要的提醒或有价值的养分,就一同被挡在自我之外了。拒绝了它们,就等于拒绝了改变和自我更新的可能性。

所以,屏蔽力应当作为第一道防线,而非终极解决方案。

过度的屏蔽,也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。

过度依赖防御,会使我们迷失在对抗中,错过真正的智慧和成长的机会。

筑墙费神,穿风省力。拒流则涸,纳川自盈。

图片

允许万物穿过自己:让心灵自由流动

“允许万物穿过自己”,这个概念的关键在于“不执着”。

所谓不执,不是让你一味接纳,不是让你强撑忍受,更不是被动或消极躺平,而是连这些念头都不要有。

不执着于抗拒,不执着于认同。

允许这世间的一切万物,如念头、感受、信息、事件,像风一样吹过,像水流过管道,不试图抓住他们不放,也不试图强行阻挡。

很多人试图通过屏蔽外界的干扰来获得安宁,但他们往往忘记了:

所有的困扰、情绪、事件,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阻滞,直到我们学会让它们如风如水般自然流过。

这种“允许”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,它意味着我们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角去观察,去接纳每一份情感、每一份经验,而不让它们定义我们的生命。

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,情绪、念头和事件都会变化,我们只需在它们到来时,保持觉察,并让它们顺畅地流逝。

在这里,核心的练习就是“观察者的角度”。

就像最近有位读者留言提到的那样,感觉自己像是有另一个“我”在看着自己。

这个“我”其实就是我们内在的“高我”,代表着更加清醒、更高维度的意识,是一个消除了分别心的存在。

当我们从这个位置去观察时,我们便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,而不被其中的表象所迷惑。

图片

从固守到流动:内心的自由

有时,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固守在某种身份、角色或情感状态中,觉得自己的存在被某种“外部现象”所定义。

无论是情感上的依赖,还是对某个身份的认同,都会让我们深陷其中,无法自拔。

然而,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些不过是流动的现象时,内心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。

弗洛伊德曾说:“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,它们会被活埋,直到某个时刻它们会以更加丑陋的方式重新出现。”

这句话提醒我们,情绪并不是我们无法面对的敌人,而是需要我们去观察与理解的对象。

当我们不再用情绪去解构一切时,我们就能够真正看透事物的本质,识别并解决根本问题。

在生活中,我们常常将情感、念头、经历等与自我认同绑定在一起,认为这些构成了“我”。

但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流动的存在,而非一个固定的容器,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经验只是流经我们的意识空间的瞬间现象,它们不会定义我们。

自己也好,人生也好,万物也好,本身都是流动的、变化的、无常的,试图固化、控制一切都是徒劳无功且痛苦的。

允许穿过,意味着顺应这种流动,且不一直固守在情绪层面。

图片

放手与信任:生命的流动与智慧

允许穿过,隐含着一个深刻的洞见。

这些穿过我们的东西,并非自我的本质,它们只是流经我这个意识空间的临时现象。

只要深刻明白这一点,就会让我们不再那么坚固地认同任何特定的思想或情绪状态,从而获得更大的内在空间和自由。

“允许万物穿过自己”,背后隐含的是放手的智慧。

我们并不需要去控制一切,甚至不需要强迫自己去抗拒,生命本身拥有其自然的流动与智慧。

只要我们信任这一过程,信任自己内在的能力,允许这些事物如水般自然流过,最终我们会发现,自己正处于一个更加广阔的境界,接纳一切,却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。

这种放手并不是消极地顺从,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信任。

它告诉我们,不需要强迫掌控,不需要将所有东西都牢牢抓住。

我们只需要在生命的流动中找寻自己的节奏,明白自我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能够在不断变化中获得平静与清明。

生命本身都有其自然的流动和智慧,我们内在也有处理和转化的能力,它能穿越一切,让自己触摸到所谓的大圆满和大自在。

允许穿过,就是放手让这个过程发生。

严谨地说,允许万物穿过,实际上与我们所谈的屏蔽力或接纳(允许一切发生),在理解与阐述上,有不同的层次与维度,它们都有一个特性是,我们如何看待这世界万物,如何看待与自己相关的这一切,我们如何观察。

个人主体性的建立,在于观看,而非占有。

我们的主体性、核心稳定性,并非建立在我们拥有什么,比如特定的念头、情绪、财富、地位,或抗拒什么之上,而是建立在我们的觉知,并观看这一切来来去去的那个纯粹的觉知空间之上。

这是一种高级主动,主动放下控制,信任生命之流,并在觉知的观看中,确立自己如如不动的核心。

图片

人间本是熔炉,你我皆为薪火

真正的觉知,并不依赖于判断与评判,它要求我们悬置一切对事物的预设立场,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,去观察生命中所有的经历。

正如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:“聆听时没有评价,没有判断,没有认同或否定,只是聆听。”

这种觉知,才是真正的自由与清明。

在这条修行的路上,我们要学会放下控制,学会让万物穿过自己,让我们内心的那份安宁与自由生长。

正如《道德经》中所言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

生命的真谛,便在于顺应、接纳与放下,我们只需在这份流动中找到自己的真实与安宁。

最终,允许万物穿过自己,就是在这生命的熔炉中,化身为火焰,焚尽所有偏见与执着,让内心达到最终的纯净与清明。

所谓开悟,不过是看透自己连【悟】都可放下。

所谓穿越,原不需要抵达任何【彼岸】,风吹过空谷的回响,已经是全部答案。

不在痛苦上刻写我受难,不在狂喜中雕刻我拥有,只是见证,便是让万物穿过自己时,最深邃的慈悲。

行文至此,我想起自媒体博主“远近”提到的现代诗人作家顾随先生一首词《生查子·身如入定僧》,写得非常具有深意,放在文章最后送给你——

身如入定僧,心似随风草。

心自甚时愁,身比年时老。

空悲眼界高,敢怨天地小。

越不爱人间,越觉人间好。

扫码进读者群,一个托举和滋养你的地方

看更多走心好文章

点击 关注富书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江苏快三最准方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